0.1的视力摹刻千片甲骨 残疾老人与甲骨文奇缘
两眼0.1的视力 摹刻千片甲骨
残疾老人与甲骨文的30年奇缘
本报讯 (记者 徐娜 通讯员 郭瑶 刘富春) 甲骨文作为文字先祖,照亮了煌煌中华文明。有这样一位残疾老人,仅凭左眼0.1的视力,研究、摹刻甲骨文长达三十余载。
他就是大东区新华小区60岁的老人夏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如今,夏老伴随甲骨文度过的岁月,也是我们的祖国发生巨变的时期。
失落的70年代:
在古文字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夏老是一名残疾人,右眼先天性失明,左眼的视力也只有0.1。1968年,他离家去西丰县当了一名知青,一晃就是十年。
“当时失落感很强,没法继续读书,觉得心里特别委屈。”远离故土,夏凡失去了未来的方向。
他一头扎进“故纸堆”,在古文字里逃避现实的烦恼。年轻的他聪明而好学。为了深入了解古文字的历史,他将《名原》、《训诂》等关于古文字的经典书籍抄了一遍又一遍,写满了四十多个日记本。
“我返城的时候,没拿什么行李,只把这四十多本笔记背了回来,这都是我的宝,我舍不得扔!”夏老不停地摸着自己手中花花绿绿的本子。
充实的80年代:
在摹刻甲骨文中还原历史
夏老的家,仿佛一座“甲骨文”博物馆。一片片骨头无声地诉说着关于文字的历史。
“摹刻,就是照着甲骨文字一点不差地刻在我找来的骨头上。”夏老解释说。
在矿山电气厂当车工、铣工时,夏老练就了灵活的手腕功夫,也精通刀具的使用,这为他摹刻甲骨文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而文字的载体,夏老选择牛骨和龟壳。什么样的骨头刻画的质地最好?夏老给出了详细地解释:“骨面比较平的、光滑的就是好的,牛骨软,最好刻,从屠宰场拿来后放在开水里煮,把油煮出去后,再把厚厚的骨头砍成薄薄的一片,就能刻字了。”
摹刻一片百字的甲骨,静下心还需一天时间方能完成,而夏老已经刻了上千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