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嫦娥三号”发射在即,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月球之上。昨日,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汉,现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上千名大学师生献上了一场题为《直面挑战——中国的月球与探月工程》主题报告,吸引了众多大学生与科学家互动。
谈探月工程意义
既是国家利益也是民生工程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就已经在探月上展开激烈竞争,此后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沉寂了约20年,直到本世纪初,探月再成热点,美、俄、日、英、法等多国相继提出要探月,中国同样身处这一行列。
欧阳自远院士坦言,尽管国际规定月球不能作为殖民地,是全世界公有的,但由于月球的特殊地位,谁先占有,谁先开发利用,谁就先得益。探月能给人类带来的,是数量惊人的珍稀资源,也是难以取代的战略基地。
对普通市民而言,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通讯,更加智能的计算机,更加强大的新材料。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航空业,带动着科技企业完成相关基础研究。如一家科技企业,通过订单研发生产适应月球车在月球环境下使用的元件,需要可抗110℃到-180℃温差的元件。相关技术攻克后,除应用在航天领域,在极地和沙漠环境下,相关产品的的优势就十分明显。
回应大学生提问
不会过度开发月球资源
随着人类探月工程的进步,未来开采月球资源将不再难,但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否会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引发新的连锁反应?昨日,欧阳自远院士在科普宣讲会的提问环节,来自地大(武汉)经管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疑问。
面对学生的疑问,欧阳自远院士非常赞赏,他表示提问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独特。欧阳自远院士解释道,人来利用月球资源是未来趋势,但如何利用,利用多少,目前还不明确,但我们的原则是,不会在克服重重困难抵达月球后,浪费月球上的资源,更不会过度开发,但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还需要经济学家与探月科学家一起研究。
看好地质专业学生
激励大学生献身探月工程
作为地质专业出生的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大学期间主攻矿产成因等专业领域,而作为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如今也偶有科学界人士对他这个“搞地质的人把手伸向太空”表示好奇,对此欧阳自远院士笑着回应,地质专家把手伸向太空有学科优势,并激励现场的地质专业大学生苦学本领,未来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
“月亮就像一个小地球,我们在地球上研究的是大气、地形、地质和矿物,在月球上也是研究这些东西。”欧阳自远院士表示,相比之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专家,在探测月球、火星等天体方面宏观优势并不明显。
作为地质专家,1957年至1959年,欧阳自远院士在长江中下游从事矿物成因研究,包括对湖北阳新铁矿、铜矿等矿产的实地分析,这些实践为他今后研究地质科学打下了学科基础。
讲述人才培养经历
痛批部分研究生不会写作文
作为知名科学家,欧阳自远培养着一批研究生。昨日他首次讲述其培养研究生的经历,批评了部分研究生中文素养低等现象,呼吁大学生注重人文科学素养。
欧阳自远院士表示,近年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令人焦虑与痛心的现象,部分研究生尽管小有成绩,但独立工作能力差,没有创新思维,经受不起挫折,不能坚持探索,依赖计算机获取信息,在思想上是懒汉。最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究生中文素养低,逻辑思维很差,说话、写文章表述能力混乱,没有良好训练,对中华文化与优秀传统的了解与继承不足,尤其一些理科学生,亟待加强文史哲方面的素养。记者周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