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敬爱的小平同志啊,您可知道,12亿中国人民也深深地爱着您,爱您的远见卓识,爱您的睿智果敢,爱您的百折不挠,爱您的襟怀坦白。
千花堆雪,万头攒动。10万首都人民涌向十里长街,把对您的爱化作热泪飞扬,化作挽歌默唱,在春天的早晨送您上路。
这是松枝和白花的海洋,这是哀思和深情的海洋……
在五棵松路口———
一位居民走出楼门:“我想离得近些,再看他老人家最后一眼”;北大的师生举起横幅:“再道一声小平您好”;中央民族大学几位学生为赶制“各族儿女永远怀念您”的横幅忙到凌晨;4岁的小女孩:“邓爷爷我想您”;72岁的老教授:“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我们知识分子的今天”……
1997年2月24日,天刚放亮,北京市民和首都高校的大学生们,就迈着沉重的步伐,陆续聚集在解放军总医院外的五棵松一带,来为敬爱的小平同志送行。
今天早晨,壮丽的首都蒙上沉沉灰雾,天公也在为小平的离去哀伤。7点多钟,指挥交通、执行任务的公安、武警战士各就各位。解放军总医院西门外,对过的路旁早已守候着十几名神色凝重的摄影、摄像记者。不到8时,千余名医护人员身穿白大褂,分立于解放军总医院西门内道路两旁;西门外大路两侧,也陆续站满了上班路过的人们、附近的居民和从火车站赶来送行的外地人。
家住五棵松十字路口南侧一幢高层居民楼的周美城,早早就站在了路口的铁栏杆旁。问他为什么不在楼上家里看?他说:“我想离得近些,再看他老人家最后一眼。”
一位年轻的女士手捧一大簇鲜花,在晨雾中显得格外令人注目。她姓许,东四一家个体花店的主人。她说:“我跟朋友相约,起大早赶来为小平同志送行。没有邓小平,哪会有我们个体户的今天啊?!”她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她本来想赶制一个大花圈的,但因路途太远,不便携带,只好选出几十枝菊花、百合、蓬莱松和冬青,扎成一束,以表心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师生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来了,清华、北大、人大的师生来了……不到8点钟,首都20所高校的4000名师生就站满了从五棵松到永定路口一带的道路两旁。
情切切,意深深,高山流水觅知音。自从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身心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知识界是来送别他们的良师益友,送别他们难得的知音。清华大学72岁的“863”高科技专家吴佑寿教授满怀深情地说:“我一夜难眠,5点钟就起床了,生怕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我们知识分子的今天。”
清华大学汽车系93级的杜汇良、热能系92级的赵莫辉一再告诉记者:“这个事实我们不想接受,不愿意接受。”杜汇良眼含热泪说:“我们总希望小平同志能看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哪怕是坐着轮椅、我们抬着他去也好啊!我今年8月份,将随清华大学考察参观团到香港去。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表示,当我们踏上香港土地的时候,一定先为小平同志默哀。”
在北京大学的送行队伍中,记者见到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杨芙清院士,她是今天北大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记者请她说两句话以表达此时的心情时,她泣不成声:“我一定要来送他老人家……我们搞科技的人一定要像小平说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短短的两句话,竟说了好长时间。
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周曾铨教授指着旁边同学们正要举起的横幅“再道一声小平您好”,追忆道:“1984年,在小平同志检阅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时,北大生物系(现在的生命科学院)学生们举起了‘小平您好’的横幅,道出了师生们的心声。13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时,却已是在为他老人家送行的队伍中了……”,他哽咽着说:“我们北大师生,说不尽对小平的热爱之情,千言万语,汇成这一句话。”
北大微电子系的韩汝琦教授是第二次站在这五棵松路口。21年前,他也站在这里,为敬爱的周总理送行。他说:“今天,我怀着同样悲痛的心情来为小平送行。”
在送别的队伍中,有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青年,他们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计算机系的满族学生尤涛告诉记者,他们几个同学昨晚为赶制写有“各族儿女永远怀念您”的黑色横幅,一直忙到凌晨1点钟。他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来自贫困地区,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这些同学的家乡正逐步摆脱贫困,他们也才有机会安心读书。我们从心里感激邓小平。”明年就要大学毕业的尤涛还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要好好读书,日后加倍工作,以告慰邓小平同志。
8时30分,伴随着手提录音机中传出的低回的哀乐声,一小队人群出现在五棵松路口,立刻吸引了中外记者的注意。人群中,走在前面的是爱心酒家经理胡自永,他胸佩白花,手捧邓小平同志遗像。他的身后是他4岁的女儿。小姑娘手捧小小的花圈,脸上写满了悲伤。花圈的挽联上写着“邓爷爷我想您”。几个年轻人举着花圈和写有“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紧随着这父女二人。一问才知,他们都是胡自永的邻居。他们相约要从这里步行到八宝山,为小平同志送行。胡自永对记者说:“邓小平为我们国家、我们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我们老百姓热爱他,永远怀念他!”
北师大艺术系黄会林教授满怀感激地说:“自从小平同志提出尊师重教以后,我们教师已过了12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每当我们在节日中感到自豪的时候,都想到小平同志。”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也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为一代伟人送别,他说:“小平拨乱反正,使我在1984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科学的第一个博士,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9时34分,哀乐响处,灵车缓缓驶出解放军总医院的西门。过来了,简朴的白色灵车,四周披着黑黄相间的挽幛;过来了,哀乐从灵车中低低地传出,如凝重的铅水,和着人们的泪水在徐徐地流淌。两旁送行的人们站直了身体,用深情的目光迎接灵车走来,目送灵车驶去。
清华大学的同学举起他们连夜赶制的横幅“洒热泪,送别小平同志;继遗志,实现四化宏图”,北师大的同志也举起在白纸上写好的四个大字“小平走好”。
君不见花山人海哀思重,群情默默以当歌。车队呀,你慢些走;时间啊,你停一停!这是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来到人民中间,请让我们再多看上一眼!请让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从永定路口到玉泉路口———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设计院3000多人来了———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科学的春天;河南登封市王村乡的农民来了———上有81岁的老人,下有4岁的孩子;旅居比利时的华人来了———在异乡总有人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喊着邓小平的名字;年近七旬的中将、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的老战士来了,人们举起横幅——
“小平同志您走好”……
清晨7时,当记者赶到永定路口时,宽阔的街道失去了昔日的喧嚣,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为小平送行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街道两旁,许多人胸前戴着自己制作的白花,举着连夜赶制的横幅,在早春的寒风中伫立,千万双凝重的眼睛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声:再看小平一眼,为小平送行。
8时30分,在一幅“小平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的横幅下,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3000多人来到永定路口,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老干部、老职工,也有正值盛年的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受到过小平接见的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德仁心情格外沉重,他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科技工作者对小平同志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是小平同志第一个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是他多次在讲话中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知识分子。可以说,小平同志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有着再生之德。今天,我们许多人放下手头的课题、试验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科学的春天,就没有科技工作者的春天。只有让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我们科技界对小平同志最好的悼念。
一位老知识分子手捧一幅自己用铅笔画的小平同志画像来到人群中。他叫沈夫骥,今年已经70岁了,是中科院搞加速器研究的科技人员,现在已经离休。老人平时喜欢画画,当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后,他精心为小平同志画了一张像,表达无限哀思。今天,他特意把画像带到这里,以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敬意。老人流着热泪说,我热爱邓小平,小平同志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他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声音、容貌将永远珍藏在人民的心中。
站在老人前面的一位小伙子听着老人的叙述也哽咽了。他主动提出让老人站到自己前面的位置上,好让老人看得更清楚。当灵车开过来的时候,沈夫骥老人恭恭敬敬地捧着画像,双眼紧紧注视着灵车,老泪纵横。
亿万农民是中国改革最早的受惠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在永定路和玉泉路之间,来自河南登封市王村乡的农民队伍十分引人注目。他们中既有81岁的老人,也有年仅4岁的孩子。他们是听说小平同志遗体将要火化的消息后,连夜乘火车赶到北京的。一位中年人告诉记者,王村乡过去是出了名的穷窝,不要说温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是小平倡导的农村改革才使我们过上富裕生活,现在,我们不仅吃穿不愁,还家家有了电视、电话、冰箱、摩托车……这在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们是受乡亲们的委托,特地来为他老人家送行的。
“祖国的强盛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这一点,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体会最深。”侨居比利时的鞠晓欣女士深有感触。她说,在比利时,很少有人不知道邓小平,不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都认为邓小平是世界的伟人,民族的英雄。无论是工作或旅行,我们在欧洲所到之处,每当介绍自己是中国人时,总有人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喊着邓小平的名字。每当这时,我们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祖国强大,我们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才能挺起腰杆。今天,我特意来向他老人家道别。
“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黑底白字的巨大横幅道出了国防大学全体师生的心声。1985年,由三所军事院校合并组建国防大学的命令就是由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签署的。小平同志不仅亲笔为国防大学题写了校名,还多次听取了国防大学领导的汇报,对国防教育现代化作了许多明确的指示。年近七旬的原国防大学副校长马伟志中将也肃立在送别小平同志的行列中。老人告诉记者,他在1949年和1985年两次亲耳聆听了小平同志的工作部署,深感小平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博大胸襟和远见卓识。他说,今天我们告别世纪伟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坚持小平创立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扎扎实实地把国内的事情做好。
军事医学科学院某研究所政委翁德昌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连日来,我们组织全体同志追思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缅怀小平同志为军队建设立下的不朽功勋。大家表示,要坚决听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在玉泉路口肃立的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双眼含着泪花。老人叫李金章,今年66岁,曾是二野五兵团十六军的战士,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老人对这段历史非常自豪。今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老伴、女婿和3岁的外孙女等候在灵车经过的地方,为的是再看一眼老首长,为老首长送行。老人泣不成声地对记者说,小平同志不仅能带兵打仗,也是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他的逝世是军队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这几天,我们全家天天都在看电视、听广播,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昨天,我和老伴上街买了许多有关小平同志的书籍,遗憾的是没有买到小平同志的画像,今天我们还要去买。
9时45分,小平同志的灵车缓缓通过玉泉路口,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人群里传出低声的哭泣,路旁有人举起了“小平同志您走好”的横幅,不少人举起了小平同志的画像和刊有小平同志遗像的报纸,执勤的武警列队向小平同志的灵车行注目礼……
灵车渐渐向西远去,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一位中年妇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只说了句:“太遗憾了,他老人家没能看到香港回归”,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当我们要离开玉泉路口时,再一次见到了李金章老人,他对记者说,值得告慰小平同志在天之灵的是,他老人家创立的千秋大业有了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能力也一定能够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小平同志,请您放心吧!
从玉泉路口到八宝山———
刚下夜班就赶来的首钢炉前工张金锁,摸着身上穿的皮夹克说:过去,这哪是我们钢铁工人穿得起的衣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牧民,不善言辞,只是赶来表达一种心意;陈景润的夫人想起小平对他们家的关怀,失声痛哭;工人队伍里展开巨幅横幛:“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松柏簇拥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今天格外肃穆,凝重,这里全神贯注地在迎候着一位伟人。
从玉泉路口到这里,是送灵行程的最西端。
越来越多的人,在乍暖还寒的晨风中,静静地守候着。
8时15分。
首钢工人代表,展开了巨幅黑色横幛,上面写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首钢工人忘不了小平同志对首钢改革的关心,2500名首钢代表早早赶来,佩戴着白花,列队守候。一朵朵素洁的白花不仅代表着25万首钢职工,而且也寄托着无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哀思。
首钢炼铁厂三高炉炉前大班长、北京市劳模谢玉环对记者说:“小平同志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啊,我们首钢工人感念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都想再来看他一眼,为他送行。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事,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实惠……他老人家不该走啊!……”说到这里,他眼含泪水,哽咽着说不出话了。
在首钢工人代表中,有不少是刚刚下夜班匆匆赶来的。初轧厂炉前工班长张金锁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位51岁的老工人动情地说,中国能有今天,我们钢铁工人能有今天,多亏了改革开放,多亏了小平同志。他摸了摸身上穿的皮夹克说,过去,这哪是我们钢铁工人穿得起的衣服?可如今我们一家三口都有这样的衣服。
8时40分。
满脸的倦容,满脸的哀伤,一对风尘仆仆的老人带着一个5岁的女孩,挤在人群中。他们来自苏北老区。刚下火车,听说小平同志灵车要经过这里,从7点钟便站在这里守候着。他说,能赶上给小平同志送行,算是我三生有幸!我们家乡的变化,全托小平的福。
站在他们身边的两位来自河北沧州的农民,默默地点着头。
一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牧民对记者说,我说不出什么,我专门赶到这里是来表达我对小平同志的一种心意。
更多送行的老百姓,默默无言,如同这位牧民一样,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深刻怀念。他们来了,他们默默地等待着,默默地送别,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默默地,在他们的心里抒写着一个世纪伟人的名字———邓小平!
9时整。
这时,大道南边的送行群众,以为小平同志的灵车来了,突然涌向大道中央的护栏。值勤工作人员解释后,人们又静静地退回到人行道上。
送行的百姓仍旧秩序井然,默默地守候着。
退休老工人王红霞抱着3岁的小孙女,挤在人群里,焦急地注视着远方,生怕一疏忽,错过灵车。几天来,她一想起小平同志走了,泪流不止。她说:“我哭送过毛主席、周总理,今天又把泪水洒向小平同志。”牙牙学语的小孙女想挣脱奶奶的怀抱,嘴里喊着“邓爷爷,邓爷爷!”……
9时45分。
远远送来了哀乐声,挂着素花披着黑纱的灵车,从人们的面前缓缓驶过,人们的目光,随着灵车缓缓地移动,默默地投下最后深情的一眼。
送行的人群中,有陈景润的妻子由昆。
今天一早,她请了假直奔送行的长街。快走到玉泉路时,灵车过来了,她挤进人群,拼命想多看两眼,可是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她不停地擦呀、擦呀。她小声念着:小平同志啊,你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啊!要是景润在世,他知道你去世的噩耗,一定会随你而去了。她看见,那辆缓缓驶来的灵车的车牌号和景润乘的是同一辆,她再也无法按捺悲痛,大哭失声。
灵车过去,她告诉记者:“70年代,景润生活艰苦,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后给予了补助。1983年,我刚生了儿子由伟,小平同志获悉我们的住房困难,夫妻分居两地,工作上缺助手,又明确做出指示,解决这三个问题。1988年,景润患病住院,他又为我们解决了照顾景润亲属的户口问题。可以说,没有他老人家,就没有景润以后的安定生活,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由昆说:“今天为老人家送一程,替景润,也代表我们全家。如果不来,我将后悔一辈子。”
小平同志走了。这位中国人民崇敬的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永远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10时25分。
送行的群众渐渐散去。
人们把佩戴在胸前的白花摘下,挂到路旁的一棵棵松柏树上,似乎一瞬间绽开了千朵万朵梨花。白色的小花,体现出人民的哀思,表达着人们心中无尽的悼念。
来自山西的一位退休干部王兰英动情地说:“我已送走过三位伟人,小平同志走了,这对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送行了。今天送小平与过去送毛主席、送周总理心情不同。尽管都有着无限的悲哀,可那时我们心是悬着的、无着无落的。今天有了小平同志的理论,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们心里踏实,人民的心里踏实了。”
从北国冰城哈尔滨来北京集训的自行车健儿,把今天作为终身难忘的日子。年轻的运动员李世军一番话,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心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幸福、把富强留给了我们,自己却走了……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昨天,我们训练队跑了140多公里;今天,送走小平同志我们还要去训练,要化悲痛为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小平同志。
早春,挺拔如铁的银杏树;挂满白花的松柏;低垂半降的国旗;二月,把一个哀伤的日子留给了中国。
春风,送去了小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