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化生活
马勇:张学良对爱情忠贞 “阅女无数”是他吹牛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1 20:30:05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 编辑:news | 时间:2013-04-23 12:05:12 | 浏览:260次 | 来源: | 作者: ]

[导读]张学良晚年有点英雄落寞,爱胡说八道。他说“我一辈子阅女无数”,而且暗示宋美龄跟他也好过,这个肯定是瞎扯了。他对赵四小姐的感情,可谓风流但不下流,对爱情和家庭的忠贞很值得我们称道。

 

主题: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

主讲嘉宾:马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勇

【要点1】近代的大家族,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家族,都有明确的家训。曾国藩很明白告诫他的后人,第三代绝不要踏入官场一步,根本不会到官场上去招摇,做事情。他们利用自己在官场最好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的子女接受最优良的教育。这可能是近代大官们选择的一个最正确的道路。

【要点2】我觉得能够称得上民国四公子的,一个是袁克文,袁世凯的儿子;还有张学良,张作霖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一直跟袁克文在一起玩的张伯驹,他1949年之后留在大陆,八十年代才去世;还有一个是清代皇室的人物溥侗,他是光绪皇帝的陪读,接受的是和皇帝同等的教育。

【要点3】袁克文是袁世凯在朝鲜当商务督办的时候,在朝鲜收的两个姨太太生的,并不是袁世凯的原配生的。这种远距离杂交有利于人种的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材料当中都讲到袁克文非常聪明,非常智慧,和这种血统可能有关系。

【要点4】很多领导人很伟大,很聪明,但是他就没有办法防家贼。袁克定为了当“太子”,极力推动袁世凯称帝。他的做法是专门给袁世凯印了一份报纸,上边写着:“日本皇室发表声明支持中国恢复帝制;英国皇室也发明声明支持袁世凯称帝。”其实人家是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袁克定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恶劣,他就利用特殊环境下的政治背景,蒙骗了父亲。

【要点5】1915年中国为什么从民国走向帝制,大概简单讲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点,走向民国共和体制时间太短,转头回去比较容易;第二,日本要借21条的机会拿到山东;第三,蒙古跟晚清贵族关系密切,清朝灭亡后蒙古欲趁着中国走共和之路而闹独立。袁世凯称帝,对拢住蒙古,解决山东问题都有帮助。

【要点6】袁克文从北京来到上海后,加入了当地的青帮,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黑社会。实际上这个解读是不对的。我们对晚清民国的很多解读,都可能有一定的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青帮、红帮,我们今天给它们解释成黑社会。其实青帮、红帮和我们今天很多慈善组织非常相似。

【要点7】赵四小姐找张学良的时候才16岁,后来陪着他到100岁。什么叫爱情?这才是爱情,这是长达一个世纪的爱情,这一个世纪的爱情表明张学良对爱情的看法。但是张学良是很八卦的,他自己整天胡说八道,说“我一辈子阅女无数”,而且暗示宋美龄跟他也好过,这个肯定是瞎扯了。我觉得这是他落寞英雄心理之下的自我安慰。他故意炫耀的东西和真实是有差距的。

【要点8】1931年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谁下令的呢?张学良有一段时间暗示蒋介石有秘密的命令下来。但这是不对的,因为蒋介石日记后来也公布了,写明他是9月19日晚上才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就不存在蒋介石先发的命令。

【要点9】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中国排日情绪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华北地区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主张中国应该与日本打仗的。这些在华北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举几个例子:丁文江、蒋梦麟、胡适,他们反复跟宋哲元、蒋介石讲,我们要为战争做好准备,要打一定要打胜。如果1931年与日本拼死一战,会是什么结果?跟日本打就肯定会签订不平等条约,一个新的马关条约就会诞生。

曾国藩家训:第三代绝不要踏入官场一步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腾讯书院。今天讲座的内容是《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嘉宾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教授。人物研究一直是马勇教授的学术重点之一,在马勇教授看来,民国众多的分流名士之中,谁是当之无愧的“四公子”?他们又如何影响民国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听听马勇教授如何解读。

马勇:非常感谢腾讯书院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当中来捧场。

今天要讲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其实我想讲这个题目主要是和现在处的故事大背景,社会大背景有关。这几年,李公子,李天一的事情,李刚的事情,使我们反省历史上官二代、富二代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品性。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近代以来的名家大族和中国古典社会当中的大豪门世族,都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挣点小钱,得到一点小官就去炫耀,就把自己的子女娇惯起来,中国古典社会不是这样。因为中国人从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明白,富不过三代,因此真正能够让他们传下去的中国老话,叫“诗书传家”,靠知识,靠文化。古典的中国家族——比如孔子家族——从古代一直传下来的有很多,但这些家族都不是一直处在政治的光环下的。

近代的大家族,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家族,都有明确的家训。曾国藩很明白告诫他的后人,第三代绝不要踏入官场一步,根本不会到官场上去招摇,做事情。他们利用自己在官场最好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的子女接受最优良的教育。这可能是近代大官们选择的一个最正确的道路。像我们平民出身,来自农村,来自下层社会的人,想去出洋留学,可能在资金等各方面都不具备,眼界也不具备,从农村跑到北京来都觉得大开眼界了,离开中国万里之遥飘洋到海外只会更恐惧。但是高官的子女有这个条件,近代大官对子女的安排都是出洋留学,最好去做科学研究。中国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界当中一大批姓曾的,他们可能就来自湖南曾家。

袁世凯最有名的后人是他的孙媳妇

李鸿章的后人在官场上第二代有,第三代就没有了,都是去做实业,做科学。袁家也是这样,民国四公子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袁家的后人,袁世凯第二代开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官的,这和袁世凯死得早也有关系,如果不是死那么早,可能会有个别子女走上仕途。他一辈子生了三十几个孩子,17个儿子,15个女儿,三十几个孩子当中,如果袁世凯不是死得那么早,一定会有人在政坛。大儿子(袁克定)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李鸿章的孩子,第一个过继过来的大儿子也是跟着他在从政,其他子女,他就让他们慢慢改变,往其他方面走。

袁克文的后人,最有名的是大物理学家吴健雄,她是袁家骝的太太。是华人当中最早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又是女科学家。

我们今天讲的民国四公子,他们都是生在晚清,大家世族当中已经注意到“怎么使自己的子女优秀”这个问题。公子哥不能只会乌七八糟的事情,一定是从小的时候就接受良好的训练,一定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修养,诗书琴画都拿得起放得下,即使不能自己创作,也要有很强的鉴赏能力。

排除法找“民国四公子”:为什么孙科、卢小嘉、段宏业不够资格?

我们讲民国四公子,不能够仅仅讲四公子的风流韵事。公子哥的风流倜傥体现在他爱美,以及他怎么去爱。民国公子哥当中,后来慢慢淘汰出来民国四公子,个人有个人的评判,并没有一定之规。

四公子可以去从各方面衡量,我们先说孙科。他当然有很多和女影星的绯闻,在这方面符合公子哥的条件。他爹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但是孙科我们看他的全部历史,你就会发现他的生活比较乏味,并非丰富多彩,他的绯闻仅仅是纯粹的绯闻,他并没有在重大的事情上有比较值得称道的东西。孙科,我理解当中,可以排除掉他。

再说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卢永祥是中华民国开国前十年当中很重要的人物,但是卢小嘉这个人并没做过很重大的事情。他也喜欢文学、艺术、收藏、绘画,但是总体上来讲他也不是那么很有情调的。

民国公子当中,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他也是在候选名单当中,我们讲大范围的民国四公子当中并没有提到段宏业。他高人一等的就是围棋,达到了专业很高段的水准,他和他爹之间下围棋的故事也丰富多彩,大家去看相关书籍都会知道,但是他仍然不具备我们所要强调的要有政治情怀的这种公子标准。他一定要风流倜傥,风流而不下流;他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对重大的国家事件,国家变化要有自己的担当,有肩膀。这样段宏业就不行了,他吸毒(张学良也吸毒,这项不是最重要的),主要就是有没有政治上的见解。

马勇版民国四公子:袁克文、张学良、张伯驹、溥侗

我们排除之后去看,我觉得能够称得上民国四公子的,一个是袁克文,袁世凯的儿子。还有张学良,张作霖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一直跟袁克文在一起玩的张伯驹,他1949年之后留在大陆,八十年代才去世,我们对他的故事不知道很多。还有一个是清代皇室的人物溥侗,当年在民国,在晚清这一段时间,大概是最风光的。他是光绪皇帝的陪读,他的年龄比光绪皇帝小一岁,长时期跟着光绪皇帝陪读,接受的是和皇帝同等的教育,光绪皇帝是清代12个帝王当中文化程度、教养最好的皇帝,但是我们现在都把他妖魔化了,晚清、民国的历史基本上我们搞不明白。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告诉大家慈禧太后欺负光绪皇帝,我们觉得小皇帝光绪就是窝囊废。其实这个故事是假故事,这个假故事使我们对这个事情就很难理解。

溥侗之所以能进入到晚清民国四公子名单里面,是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的诗书、画、艺术,风流倜傥,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陪读,光绪皇帝在晚清最后二十多年当中,对中国的影响太重大。他的同学究竟在这些过程当中给他多大的帮助,支持?溥侗的祖上是康熙的直系一支,血统纯正。光绪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他的这个同学,这个皇族本家,在政治上一定是有所作为的。

晚清民国尽管离我们今天不是很远,我们能够讲的,能够真正的西太少,溥侗的故事不能捕风捉影去讲,大家能知道的就很少。

我再讲张伯驹,他的情况有点和溥侗相似。张伯驹出生在1898年,他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兄弟。张伯驹从小和袁家就有很亲近的关系。张镇芳在袁世凯做中华民国总统的时候,是很重要的角色。

民国和晚清的政治就是同人政治,安排亲戚很正常。张伯驹的父亲很快就做到了河南都督(省长)的高位。他也接触了很多高官,也和这些高官的子弟们建立很密切的关系。

张镇芳和袁世凯有特殊的关系,因此在袁世凯几次重要的活动当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1915年,走向帝制,最主要策划者里边,我们原来知道一个是广东梁士诒,一个是湖南的杨度,我们都这么讲的。其实真正给他料理内部事务的就是他的表兄弟张镇芳,这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张伯驹就在这样一种光环,大家庭当中成长,因此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就不得了。

民国富二代的家国情怀:张伯驹倾家荡产收购书画无偿捐给国家

大家世族的公子哥,他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不能把金钱看得很重,不能像我们今天有些高干子弟,见到穷人一分钱都不出,这就不对了。张伯驹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穷自己一家之力,为国家收藏了不得了的艺术品。我们今天故宫藏品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张伯驹个人的收藏。他收藏有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唐朝的,收藏的书法作品甚至比唐朝还早,那个纸本能传到今天,已经不得了了。当时一卖,都是几百两黄金,那是在晚清民国的时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张伯驹能用家里面传下来的钱把它收购回来,最后捐给了国家,和五十年代我们整个政治气氛有关。故宫就是清朝的皇宫,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当年不叫故宫了,叫清宫,是溥仪居住的地方。溥仪退位后从1912年居住到1924年,这个时候仍然叫清宫,叫紫禁城。这里面藏有很多的作品,国内外的名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到那里,因此当时清宫藏画也比较多。

1912年-1924年,清代的废帝溥仪在里面,当时也有很多作品流传,溥仪的弟弟从里面带走很多,他想出去留学,怎么办呢?从里边拿走一幅画将来可以换钱,当自己的学费,他就在那断断续续拿走了很多,他是溥仪的亲弟弟,都是溥仪送给他的。1924年冯玉祥一下子把清帝赶出紫禁城,很多作品都流散到民间。一些重要的作品就跑到了外国,特别像日本,日本的文人确实对中国古典的文明非常喜爱。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日就是一家的感觉,日本人觉得我就是中国一部分,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讲的两个国家,因此很多从故宫流出来的很有名的作品,就被日本的有实力的文化人收购了。

张伯驹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考虑,觉得不能让这些故宫里面流出来的东西都流出中国,于是就想办法收购这些艺术品,收了之后一直珍藏。经过了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动乱,经过了整个中日战争,再经过了后来的解放战争,一直到1949年之后,无偿捐给国家了,现在都在故宫里。国家给他发了一个证明,因为那个时候人的感觉和我们今天的感觉不一样,我们今天捐给国家得作价(国家要给捐赠者一些钱),那一代人就没有这么想。

如果我们讲民国四公子,他们的绯闻这一块,作为历史学来讲,特别不适宜在公开场合说,私下聊天我也能讲讲他们的八卦,但是这种公开讲,不太合适。有时候绯闻也是新闻,实际上当事人他是故意的,他不是故意散布出来,但是某种程度上他默许,因此我们在研究近代,都要看它的外部环境,这些八卦故事很难讲。

我今天想讲的是四公子的政治情怀,政治情怀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一定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有所贡献,这里面能够讲的,刚才我讲去掉这两个,张伯驹和溥侗,我们不清楚,溥侗的故事一定有,但是我们不清楚,张伯驹的故事也一定有,我们也不清楚,在政治上的层面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现在能清楚的(是袁克文和张学良),这两个人我大概能讲出来和原来的这种叙事不太一样的。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京华时报:与其求饶下跪不如早管住嘴 [下一篇]儒家与中国统一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