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化生活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1 20:26:22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08 21:50:05 | 浏览:153次 | 来源:网络 | 作者:admin ]

改造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世世代代同大自然作斗争,改造生存环境,恩惠时人,造福后代。
远在传说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灾害。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 ,再使之流往海洋。他治水认真负责,十分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13年工夫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后世的县官)李冰政绩卓著,功垂千古,他在岷江流域修建 的都江堰,时至今日,2200多年来一直在川西平原造福人类。
西汉文帝、武帝时,黄河两次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刘彻调集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他亲临工地,视 察工程,指挥调度。经过这次治理,以后80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王景是东汉时的水利家。汉明帝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公元69年,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他采取“河汴分流”的措施,终于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 的土地又了良田。
以上几个名人治黄修河的事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斗争的缩影,是各族人民对祖国无私奉献 的生动例证。
誓死抵抗外敌侵略的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富于斗争精神,勇于抵抗外国侵略者,誓同外敌血战到底,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功迹。戚 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就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杰出代表。
戚继光自幼痛恨倭寇横行,16岁时曾作诗明志说:“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编练的“戚家军”,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 决退回。
1561年,他率领这支反侵略军在台州附近九战九捷,消灭倭寇5000余人,荡平了浙江的倭寇。然后,他又 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相配合,到1565年基本肃清了福建、广东的倭寇,成为我国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是我国抗击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1661 年,他率领将士25000人,由金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登 陆。经过8个月的极其艰苦的战斗,他终于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 投降,宝岛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无疑是台湾史也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康熙帝是我国封建帝王中比较优秀的人物。为驱逐沙俄侵略者,他曾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 自卫反击战。
1685和1686年,刚刚超过30岁的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 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他又派遣索额图等同沙俄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 中俄之间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康熙帝为 祖国立下了不朽功业。
反对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反抗精神
我国古代史上,一再爆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没有达到根本改造社会、完成农民 阶级自身解放的目的,但是由于提出了蔑视权贵、否定特权的口号,或提出了打乱封建统治秩序和占有制度的 纲领,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就充分显示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大无畏反抗精神。前者如陈胜、吴广 起义提出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后者如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王小波起义提出的“均贫富”,钟相 、杨么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等等,便是这种反抗精神的集中 反映。
我国古代史上几乎绵亘不绝的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使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 了一定的变化:由起义前的政治腐败、黑暗,土地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变为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并略有改善。
秦末农民战争结束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到文帝、景帝 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的统治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十多年后出现了“光 武中兴”的局面,人民的人身权利也获得了较多的保障。
唐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吸取惰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 理,全面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得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的明朝和清朝,在其统治的初期也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有了不同程 度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雄辩说明,在我国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那些阶段性发动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才是打击反 动统治阶段,扫除腐朽、邪恶势力,清理国家发展道路的强大力量,才是推动祖国前进的伟大动力之一。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渴望统一,厌恶分裂。
我国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四次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四次大分裂终为四次 大统一所代替:(一)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二)280年,晋武帝 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三)589年, 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 国;(四)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这四次大统一 说明,统一是祖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上述四个帝王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心的归 向而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这四次统一之外,清朝的统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清初,台湾的郑氏割据势力即郑经、郑克爽武装集团使 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1683年,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完 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另外,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分裂势力,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狂妄 要求,企图在沙俄支持下造成祖国的分裂局面。康熙帝亲自带兵迎战,先后于1690年和1696年分别在乌兰布通 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的军队,最后消灭了这股分裂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事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该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逐 渐被沙俄所控制。1771年一月五日,27岁的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人发动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接着踏上 了重返祖国的艰难征程,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付出了牺牲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证明了中华祖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探索发展道路的改革精神
中华民族善于继承,但也勇于改革。中国古代中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 革。
春秋时期,齐恒公任用政治家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势力大振,齐恒公因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打下了 基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进行了永垂史册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 的大融合。尤其是他颁布的均田令,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直到隋唐都基本上承袭了这种新的土地制度 。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它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富国强兵”,却是中华 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
我国著名的改革贯穿着中国古代史的始终,程度不同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种优良的改革传统为近代的 先进人物所继承。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在变法遭到封建 顽固派镇压的严峻时刻,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谭嗣同挺身而出,拒绝流亡海外,坚持斗争到底。他曾给后来 者留下了掷地有声的珍贵遗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为变法、为祖国而献身的高尚精神恰恰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改革的必然产物 ,也是对这些改革的爱国主义实质的最好说明。中国古代史的改革大都具有进步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 神、革新意识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推动我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各民族共建华夏的贡献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由祖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50多个民族都对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辛勤培植的植物, 如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种子通过汉使传入了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生活;内地汉族的铸造铁器和凿井的 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与大交流的趋势: 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广大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辽、宋、夏 、金时期,中原的汉族与北方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榷场进行了频繁的贸易,促进了彼此的发展,等等。
其次,在肯定汉族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女真族(满族) ,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创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其中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巨大:第一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二,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于同处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彼此融合,加强了中 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女真族先是建立了一个地处淮水、大散关一线以北的地方政权“金”,后又建立了统治我国达268年之久的 清王朝。清王朝前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加强。
上列事实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建华夏的伟大贡献精神将永垂青史。
推进边疆发展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是乐于奉献的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甘愿效劳边陲、为祖国进行奉献的开拓者层出 不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骞和班超。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于公之前139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他亲历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等地,公元前126年方才归汉,在外共13年,其中被匈奴扣留达11年之久。回到长安时,出发时的100 多人中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二人了,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公元前119年,他又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 直到公元前115年才由乌孙使者伴送归汉,次年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20年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边陲。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西传、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源源不 断地传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张骞通西域的另一个伟大作用是,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班超是继张骞之后我国又一个在边陲为祖国效劳和奉献的杰出人物。公元73年,以效法张骞为己任、以投 笔从戎著称于世的班超随从窦固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他在西域整整活动了30年,巩固 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他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甘英至条支西海(波斯湾)而还。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从陆路走向欧洲的最初尝试。102年,班超回到洛阳 ,不久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30年完全献给了西域——我国的西部边陲,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巩固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张骞和班超的献身边疆的精神将永远闪射光芒!
与亚非各国共进的携手合作精神
中华民族是胸襟广阔的民族,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胸怀整个世界。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不少优秀人物, 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交流经济和文化,增强友谊与了解,为亚非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玄奘是唐代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为了解决疑难 ,他不辞辛苦地去到天竺(印度)学习,在那里度过了17年的时光。回到长安后,他又从事了19年的翻译工作 ,译成经、论75部,凡1335卷。他所译的经籍,对丰富福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 典籍。
鉴真也是唐代高僧。他曾六次东渡,最后一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他先后在日本九州、奈良等地传布佛 教,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最后长眠日本。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回族。从1405年起到1433年止,在28年间他共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友好贸易关系, 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情谊,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早。郑和航海的最后一年比哥伦布到 达美洲之年要早59年,比达焚ぢ砣乒猛堑囊荒暌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近年高考对历史基本理论考查的特点 [下一篇]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