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迷聚集地豆瓣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影评人职业的“问卷调查”,本文从中选取了两个代表性的影迷对于影评人的“疑问”,交由三位专业影评人回答。
网友likai:影评人是个行业么?如果是个行业的话,有没有行业操守,需要具备什么素养?如果不是个行业的话,各位影评人各自的追求是什么?现在国内的影评氛围到底怎么样?
Magasa(内地影评人)
影评人应该是个行业,是一种具备专业性的工作,但目前在国内,它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一个原因是还缺少足够数量的、以这项工作为固定职业的人群。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相当多的影片宣传人员打着影评人的旗号出没在媒体和网络,混淆了影评和广告的区别。影评人最基本的素养和文字工作者一样,有优美的文笔,但既然评论电影,也必须掌握坚实的电影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关于电影的历史和制作常识。懂得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也有助于行使影评人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黄小邪(专栏作者、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生)
影评人在西方很早就成为一个行业,主要在报刊杂志发表电影评论文章,推介、宣传或批评某些影片,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观赏趣味,并逐渐构成参与电影评奖和国际电影节选片的重要力量。法国的影评界与电影制作之亲密关系更不可忽视。“新浪潮”一代导演基本都是影评人出身,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等都曾在《电影手册》工作。说到行业操守,芝加哥两位著名影评人:吉尼·席斯科和罗杰·艾伯特被问及写影评时会否因考虑到导演拍片不易而从宽评论,他们说:“我们对读者和观众负责,而非电影制作者,要让观众觉得电影对得起时间和票价。”影评人要有这个觉悟,不要被制片方“招安”而说违心话欺骗读者。
网友俊桦:物价飞涨,影评人靠写稿能维持生计吗?
木卫二(内地影评人)
十年前,不少知名影评人的稿费标准就是200元/千字。十年过去,许多报纸、网站和杂志的稿费依然维持在200元/千字,其坚挺程度,令CPI和房价为之汗颜,对影评人靠写稿维持生计存在疑问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世界范围内,影评人的前景也不怎么好。如果影评和文字在中国真的值钱,那么多所谓的影评人就没必要去当枪手,更不用进影视公司去为稻粱谋。面对不断飞涨的电影票价,影评的稿酬保持不变,可以说,中国的影评和电影市场完全脱节,和电影票房的关系和拉动力基本不存在。许多出品方和宣传方既想要观众的票房,又想要影评人的口碑。说到底,枉费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