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古今中外
英国借奥运推销民族文化 推特色景点传播历史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7 00:51:07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08 23:12:50 | 浏览:140次 | 来源:网络 | 作者:admin ]

  伦敦东南部小镇布里克斯敦当年是黑奴聚集的主要地点。当地的加勒比后裔怀特告诉记者,布里克斯敦把街区各个角落都布置成纪念场所。在他的指引下记者发现,当地一些蔬菜水果铺门前嵌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过去几个世纪哪些黑人曾在这里生活。记者在街角看到的一块铜牌上写着:1981年,布利克斯敦当地黑人再次因为不满政府不愿为当年历史道歉,加上对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歧视不满而发起大规模骚乱,当时这处商店被完全焚毁。

  “民族文化推销”毁誉参半

  实际上,利用奥运平台展示和推销本民族文化早已有之。

  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会徽、吉祥物和海报,都出现了鲜明的罗马特征:母狼、竞技场和雕塑等等,主办方借奥运主办之际推广意大利的“罗马特色”,意大利高官甚至在接见各国奥运代表团时,以意大利名贵工艺品、古董相赠,目的都是借此将意大利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4年后的东京奥运,主办方巧妙地将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和战后重建的成果融为一炉,借奥运之机向全世界推广。由于本届奥运是第一届有电视转播的奥运,日本借此成功树立了“战后新日本”的崭新形象。

  但此后几届,这种借奥运平台进行“民族文化推销”的做法有所“收敛”,这一方面和某些主办国的特殊情况(如1972年奥运主办国西德在认真反思纳粹教训,对展示民族特色有所顾忌)有关,另一方面奥运主办国屡屡出现巨额亏损,让“推销”变得意兴阑珊。

  1988年汉城奥运会让“民族文化推销”再度火热。借鉴两年前汉城亚运成功经验,韩国人将大量民族元素融入奥运盛会之中,这届奥运被公认为韩国“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熟知的里程碑。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则将“民族文化推销”发挥到极致,在这届奥运会上,加泰罗尼亚语成为四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旗帜和西班牙国旗并排树立,加泰罗尼亚文化元素借助奥运平台,从“小众文化”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文化”。

  “民族文化推销”在向全世界介绍主办国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提升国家形象,尤其旅游推广等方面起到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推介在不少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并非每个主办国、主办城市都能一下找到奥运与文化的结合点,有时会出现“找不到卖点”(如亚特兰大奥运会)或“卖点特色不鲜明”(如卡尔加里和温哥华冬奥会)的问题。一些城市缺乏文化积淀,另一些城市的文化特色早已为世人所熟知,投入和产出比很不相称。

  其次,奥运规模越来越大,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多届奥运会出现预算开支膨胀、超标,及不同程度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文化附加值”,无疑令本就捉襟见肘的预算雪上加霜。原本是造福于主办国、主办地,却往往引发主办国、主办城市民众“浪费纳税人金钱”的抱怨。▲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美华网络》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奥运奇闻:跑54年的马拉松颁奖国歌奏错三次 [下一篇]日本幕府潜规则:将军可与上千名侍女上床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