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4家研究院享有最高学术地位: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RS)、英国皇家工程院(TheRoyalAcademyofEngineering,RAEng)、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SocietyofEdinburgh,RSE)和英国研究院(BritishAcademy,BA)。
在国内一流大学的网站上常常可以看到某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英国皇家物理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建造学会院士、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等新闻,似乎“皇家院士”的称号常能获得。事实上,只有上述4家国家级研究院的成员才能称得上“院士”,而英国皇家化学会之类学会和协会的成员虽然也是业界翘楚,但与院士不可同日而语。英国皇家化学会有4.5万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院的会员也高达2万名。虽然学会的荣誉会员都是英国乃至世界顶尖科学家,但普通会员和国内所理解的“院士”相差甚远。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现有1476名院士,至今有80余名曾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民众熟知的科学家霍金、研究癌症的保罗·纳斯爵士、发现巴克球的哈利·克罗托爵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高锟,还有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省身等人,都曾当选为皇家学会院士。皇家学会每年增选一次,44名会员,8名外籍会员,1名荣誉会员。候选者须有6名院士提名才可入围,最终从700名候选人中选出新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现有1494名院士,每年增选一次,为60人。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2003年被选为外籍院士。2011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也当选为外籍院士。
爱丁堡皇家学会成立于1731年,有1551名院士,院士中有半数之多来自于苏格兰地区。爱丁堡皇家学会横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其现任会长是前任港督卫奕信勋爵。
英国研究院现有1219名院士,每年增选一次,院士38名,外籍院士10名,至多1位荣誉院士。2010年,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当选为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院士代表着全英最高学术荣誉,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工程院侧重于自然科学,英国研究院侧重于人文社科,爱丁堡皇家学会则扎根于苏格兰地区的发展。和中国相似,许多院士身兼两院院士、多院院士,同时也常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或美国医学院授予院士称号,甚至因其杰出的科研成就获封爵位(单是英国皇家学会就有140名爵士)。如科学史家李约瑟爵士、物理学家大卫·华莱士爵士、生化学家伊恩·向克斯爵士、生物学家大卫·爱登堡爵士都是三院院士,也是在其研究领域具有拓荒性成果的大师。这些院士多在名校任教。英国大学里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传统,就是在几个古老的名校中设立了“钦定教授”的席位,全英仅43个席位,都是面对一些传统学科,如外科、解剖、神学、法律、天文、动物学、历史、哲学、数学、伦理学、药学等,代表了学科的最高水平。这些席位全都由皇家院士们担任。
皇家院士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也承担实质性的工作。政府给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英国研究院每年400万英镑的拨款,要求设立奖项推动科研、组织评选基金项目、出版期刊和专著、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为政府提供咨询、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等。
英国大学是典型的官学分离体制,校长主要负责处理行政事务。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人员聘用晋升都是学术事宜,院士们最有发言权,也承担着相应的巨大责任。剑桥大学动物学系有19位皇家学会院士,牛津大学只有9位院士。在生命科学领域,卡迪夫大学有着不凡的实力,现任院长欧乐·豪格·彼得森、前任院长马丁·约翰·埃文斯爵士都是皇家学会院士,学院现有4位院士,难怪在《泰晤士报》全英专业排名榜上,卡迪夫力压牛津,位居第二。对于一些仅有百年校史的大学来说,院士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巴斯大学的数学系全英排名第五,这和系里拥有一名皇家学会院士约翰·托兰有关;而约克大学的植物学专业在全英数一数二,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拥有两名皇家院士H.M.欧特林·拉瑟尔和戴安娜·J.波利斯;格拉斯哥大学的兽医学在英国稳居前三,这和詹姆斯·艾美爵士、威廉·弗莱明·杰瑞特爵士两位资深皇家院士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英国的国家研究院始终坚持保守的传统,对有争议的科学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2004年,《泰晤士报》和《卫报》就连篇累牍地批评皇家学会拒绝增选牛津大学首屈一指的神经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的做法。当时不具名接受采访的几位院士都表示,虽然格林菲尔德教授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被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封为终身贵族,但其对科学的态度显得不够严谨,也就难以当选院士。就是这样谨慎的筛选原则成就了英国皇家院士的荣誉。虽然皇家院士们很少因为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原因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政府在其相关研究领域的首席顾问,对英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实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影视中心主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教授)
(责任编辑:郭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