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古今中外
文革时被抄家者为保护财产将金条藏在女儿私处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1 20:02:02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 编辑:news | 时间:2013-04-18 08:34:35 | 浏览:260次 | 来源: | 作者: ]
    经过四年的调整,中国国民经济至1965年时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子弹爆炸,石油自给,提前还清了外债,“到处莺歌燕舞”。而在此时的上海,市民平均消费水平也在平稳增长中,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始终并未被频密的政治运动而彻底扼杀。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金大陆认为,“金钱”、“财富”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上海市民的意识中。即便经历了“文革”“阶级斗争”和“斗私批修”的思想“洗礼”,仍然不曾消散和退却。

  您之前写了一本关于“文革”期间上海生活的书《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那么从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到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上海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呢?比如到1965年,上海的社会生活是否也呈现“非常与正常”的状态?

  金大陆:这个话题太大,我仅从当时人们的“金钱观”来讲。1976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两首词,其中有一句“到处莺歌燕舞”印象深刻,好像是在说“形势大好”,实际上“文革”已呈现颓势。再仔细一看,原来这词是毛写于1965年的,是指“文革”运动前形势的。自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来,1962年下半年起,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至1965年时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除了原子弹爆炸,石油自给,提前还清了外债等,具体在社会生活方面还表现为:票证供应范围缩小;市场物价回落;给4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较大提高,比如全国人均1962年猪肉供应为4.4斤、棉布11.1尺,到1965年为12.6斤、18.5尺等。

  上海如何?在上海,从1963年到196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5.82亿元到26.55亿元再到27.13亿元;城乡居民存款则从7.31亿元到8.64亿元再到9.98亿元,说明当时人民的生活是比较稳定的,对“金钱”的拥有和支出也是平顺的。至于,是否有人利用职权和机会贪占“金钱”?有材料说,1965年上海共查处犯有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错误的党员就达1307人。尽管有理念和程序之差异,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始终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合法”,还是“不合法”;在于是否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存款的稳步上升,也代表着当时上海市民物质生活开始丰富,但在这背后是否已经涌动着政治潮流?否则从1965年到1966年,仅仅几个月时间,整个社会就开始集体政治转向。

  金大陆:与此同时,“莺歌燕舞”的背后却是“阶级斗争”的潮流涌动,从警惕中国“出修正主义”,到“四清”运动提出“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文艺界、学术界、教育界批判“封资修”一片萧然,到江青联络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策划发动“文革”的《评“海瑞罢官”》。包括我们出身不好的在学学生,在入团、升学和日常的活动中,都是明显感觉到压力的。难怪当时不少高层干部对“文革”爆发不理解,愤愤然地说:“因为有饭吃了,所以又要搞了!”

  您刚才讲到,在“文革”前夕,人民对金钱是有追求的,甚至有党员还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始终存在的。但随着1965年的结束,1966年“文革”的到来,这种“金钱观”发生了变化吗?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军师长因“通共嫌疑”获刑 文革中仍遭批跪炉渣 [下一篇]傅作义曾要求与毛泽东平起平坐 预备1950年东山再起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