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古今中外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4-11-27 18:25:22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大多来自过去的自耕农、手工工人和工匠。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过着田园生活,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革命发生后,大规模圈地运动、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宁静,往昔的男耕女织生活难以为继,工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食不果腹

  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主食是土豆和面包,在困难时则代之以芜菁。肉类、鱼类、蛋类的消费都很少,只是偶尔食用一点咸肉或鲜肉。19世纪30年代,普德西市(Pudsey)的编织工曾经说,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到一点肉。鱼的消费则更是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鱼仍被视为奢侈品。工资比较高的纺细纱工人偶尔会买一些鱼,但也并不多。工人家庭食物的质量通常很差,“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

  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许多儿童抱怨说:“我老是吃不饱,多半只能吃到带盐的土豆,从来没有肉和面包”,“今天中午,一点东西也没有吃,我们家里从来就不吃午饭,吃的多半只是带盐的土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面包。”1804年,一位工厂督察员在巡视了一群生活极为贫困的纺织工人后说:“他们的身体糟糕透了,整个群体的身高急剧下降,到了小人国的程度,从这些人中连一个近卫兵连都招不齐。”这说明工人的营养水平很低,饮食非常低劣。

  衣衫褴褛

  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饮食尚且如此,工人的穿着就更糟糕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写道:“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粗布(fustian)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fustian-jackets(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cloth)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

  贫穷工人家庭一般都没有专门给孩子买或做的衣服,孩子们的衣服要么是用大人废弃的衣服裁剪而成的,要么是哥哥姐姐们曾经穿过的旧衣服。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或去上学之时经常赤脚,根本没有鞋子穿。用衣衫褴褛这个词来形容贫穷工人的孩子,是最合适不过的。

  居住环境恶劣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环境明显恶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这些房子污秽不堪,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的一点家具,往往也是最粗糙、最普通的,而且经常是残缺不全的。有的历史著作这样描述了贫穷工人的房屋:“两把灯心草椅面的椅子,一张松木桌子,几条凳子。破损的陶制器皿,例如盘子、茶杯等,一两个茶壶和罐子,几把刀叉。一根用作火钳的破铁条,没有火炉围栏。有的人家有一副床架,有的没有,视各家的情况而定。真正称得上毛毯和床单的东西,他们连见都没有见过。他们睡觉的地方常常是用麻袋、棉屑或者麦秸铺成的,没有舒适的床架和羽毛褥垫的床。”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工人居住的拥挤程度和住房的低劣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在利物浦市,尽管这里的商业发达,堪称繁华富足,可是工人们只能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全市人口中有五分之一即45000多人,居住在狭窄、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里。这种地下室共有7862个,此外还有2270个大杂院。所谓大杂院,就是一个不大的空间,四面都盖上了房子,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入口的上面往往有一个顶棚,因而空气污浊,流通不畅。大多数地下室和大杂院都很肮脏,居住在里面的几乎都是贫穷的工人家庭。诺丁昂市的情况也很相似,全市大概有11000幢房子,其中7000—8000幢房子一堵墙挨着一堵墙,空气很难流通。此外,工人们往往数家共用一个厕所。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也是如此,市内有两万人居住在地下室里面。在曼彻斯特的郊区,也有两三万人生活在地下室。即是说,在整个曼彻斯特,居住在地下室的人达到了四五万之多。

  娱乐方式单一

  工业革命时期,饮酒是工人闲暇之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据统计,70%的工人晚上都是在酒馆中度过。艾利生郡长说:在格拉斯哥,每个星期六晚上,至少有3万个工人喝得烂醉。在这个城市里,1830年,每十二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而在1840年,每十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在其他大城市,情形也几乎相同。特别是在星期六晚上,工人拿到了工资,下班也比平时略早一些,于是纷纷从自己的贫民窟涌到大街的酒店里喝酒。

  酗酒这个习惯在工人居住区中流行到了惊人的地步。仅在曼彻斯特市,至少有将近一千间小酒店、啤酒店和杜松子酒窖, 90%左右的顾客都是工人。这些酒店充斥在偏街僻巷,或者在通衢大道以最绚丽奢华的装饰物招揽顾客。这些酒店一大早就开门,一直开到深夜。统计表明:工人阶层用在酒上的开支占其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有些家庭甚至要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收入用在饮酒上。酗酒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家庭关系。约翰·詹姆斯·贝泽写道:“父亲是一个酒鬼、一个败家子、一个十足的堕落者,家经常像地狱一样。‘季度日’这一日子,父亲会因曾在海军服役时瞎了一只眼睛而从政府那儿得到一小笔抚恤金,这总是我和母亲最害怕的日子,非但得不到一点的微小的慰藉,反而会挨打受气,因为喝酒让他变得失去理智了。”

  总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传统的社会关系,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迅速加大。尽管学术界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工人普遍处于贫苦状态,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非常悲惨,食物、衣着严重匮乏,居住和卫生条件极其糟糕。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使英国工人的政治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思考导致自己贫穷的社会根源,致力于通过政治途径改善他们的待遇,迅速成为英国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工人和有识之士的共同斗争下,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条件才逐渐有所改善。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日本妄图侵占钓鱼岛 虚伪卑鄙本性暴露无遗 [下一篇]70年代尼古拉Bakharev泳照:被苏联政府严禁(图)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