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武汉东湖。 长江日报提供 |
2013年深秋,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全民再次凝聚共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如何让中国发展的快车,真正走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新路?
武汉城市圈,是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2007年12月7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过去了,武汉城市圈走出了怎样的“两型”之路?
循环经济 从企业到居民
在武汉,居民将废旧电池投到超市里的回收箱,企业就可将电池分解再利用;在孝感市应城市赛孚工业园,武化研公司、长江氟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孝感市湖北卓熙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氟气,卓熙公司又可使用武化研公司的三氟甲基磺酸等等,形成了园区企业内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在武汉城市圈大行其道。武汉城市圈35个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城市(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圈域内启动了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策划循环经济产业类项目209项,为全国重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典型示范;武汉东西湖区建设“工程机械、重型工业装备、汽车零部件、激光再制造装备”四大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基地;应城新都化工“联碱综合节能减排”项目列入国家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
圈域内已基本建立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矿产交易的交易平台——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交易所将报废汽车、工业废钢、磁材、橡胶、建筑废弃物等纳入交易范围,2012年实现成交总量59万吨。
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从“点”到“面”,制度先行。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指标体系,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大差别电价、峰谷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和力度;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机制。5年来,武汉城市圈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7%,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保 靠制度也靠市场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良好的自然生态,尤其是得天独厚的水生态环境,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好、保护好?
湖北省于2012年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武汉市出台《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推行湖泊河流行政首长负责制。武汉市对中心城区40个湖泊周边的281个排污口进行截污,劣Ⅴ类湖泊数量从2007年的36个减少到23个。武汉市启动了以大东湖生态水网为标识的一批城区湖泊水生态构建示范工程,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市都启动了城区主要湖泊水体修复、湿地保护、流域治理和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圈域内水生态环境。
湖北省还利用市场杠杆,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中部地区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全面推进排污费征管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排污费征管新体制,开创了我国环保收费制度的先河,为全国开展环境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创新驱动 制度创新先行
在武汉城市圈的大地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是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也是带动城市圈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武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科研成果转化这个“老大难”如何破题?该区先后制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细则》。已先后有30多家单位按照试点办法,开展了股权激励试点。该区还启动了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及所属企业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验工作,省属非基础公益性科研院所已全部转制,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金融方面,2012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三板”扩容试点获国家正式批准,设立了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超市”,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签订了153亿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授信协议,促成质押贷款近15亿元。示范区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快科技创业投资主体培育,引导设立了创投基金10只(基金总规模达到21.93亿元),设立了100亿元的国开光谷产业发展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圈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创新的关键在人,示范区多年来重点支持“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目前示范区已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7人,“3551人才”432人,大量人才在此创新创业。
为了完成“示范引领”的历史使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市科技部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开展技术合作。武汉已分别在圈内8城市建立了20个“园外园”。
土地集约 激活农村资源
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各地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的重点之一。武汉城市圈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建立起用地考核标准和配套的激励机制,破解土地制约瓶颈。
鄂州市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方面,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解决农业产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指标交易,破除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瓶颈。2011年至2012年,全市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近万亩。开展土地指标交易1057.6亩,交易资金1.69亿元。
2008年以来,咸宁市崇阳县推行集约用地“超市模式”,将商圈、医院、学校、工厂、办公机构等同类功能的机构集中起来。据统计,5年来,全县共盘活各类存量土地6641.6亩,节约用地5622.9亩,节约土地率达64%,保证了1210个项目的用地和城乡居民生活用地。
城市圈平均地耗水平由2005年的2132亩/亿元降至2012年的1077亩/亿元,整体下降50%,实现了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圈域一体化 深度融合更惠民
按照“规划先导、基础设施先行”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思路,武汉城市圈探索出来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目前,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双向转移。孝感市13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企业达280余家。圈域各城市则利用武汉在交通区位、销售市场、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将企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迁往武汉,助推武汉总部经济发展。
产业融合,交通先行,经过5年努力,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圈“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加快形成。
武汉城市圈商业连锁经营,农业产业一体化,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体育等联合体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教育方面,每年,城市圈教师交流近7000人次。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16所高校组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联盟。医疗方面,“武汉城市圈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正式开通,并实现了与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互联互通。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