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时代”来临,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共电话亭逐渐被人们视而不见,有的已沦为摆设,有的损坏严重、贴满“牛皮癣”。公共电话亭使用状况如何?记者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展开调查。
98.7%的时间“无人问津”
“三四年没见了,现在连小孩儿都有手机,谁还用这个啊!”在西安,的哥毕师傅听说记者打听公共电话亭,感觉挺诧异。的确,从西安的南二环到火车站,一路上见不到一个电话亭。
在某些地段,公共电话亭和话机被破坏、偷盗的情况较为严重,也存在利用公用电话亭位置停放自行车、堆放物料的情况。
在北京西城区北新华街一段约200米的路段上,记者共看到7个公用电话亭,相对干净,但仍贴有租房等“牛皮癣”广告。通过拨打发现,电话均能正常使用,有些按键不是很灵敏。半个小时内,仅有1部电话被路人使用约10分钟。与其平行的另一条街上,难觅公用电话亭踪影。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公用电话终端全年普通通信服务拨叫次数约4000万次、总通话时长约26000万分钟。这意味着每部话机平均每天约被使用2.8次,共计约18.2分钟。24小时内,98.7%的时间公用电话亭处于“孤寂”状态。
记者尝试在一些卖手机卡、游戏点卡的摊位上寻找“IC电话卡”,无果。事实上,在淘宝网上输入“IC电话卡”进行搜索,会自动弹出“IC电话卡收藏”的购买提示,同时搜索出来的电话卡多为收藏专用。
3.4%的呼叫为紧急救助电话
“你有多久没用过公用电话了?”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10位路人,仅1人表示在近期用过,原因是“手机没电了”。使用率低,导致运营商在公话业务上面临着大量资源闲置和维持费用高等问题。
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市场经营部总经理任一平介绍,之前西安每年因维护、清洁和更换配件所产生的费用大概上百万元。而随着手机普及和电话亭的拆除,电话亭的业务量大幅减少。“过去一个月上百万的业务量,现在每月总体一万元左右。”
年逾不惑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还是手机方便。但遇到手机忘带、没电、信号不佳等情况,或是一些紧急事件,公用电话还是有必要的。”
以北京为例,2012年公用电话终端全年应急通信服务总拨叫量达135万次、通话时长390万分钟,占总拨叫次数的3.4%。公用电话作为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免费承担了大量110、119、120、122、999等紧急救助电话的呼叫服务,是广大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救援的重要通道。
增加功能避免资源闲置
用户不多,但自身还有一些存在价值,成为“鸡肋”的公共电话亭,如何“华丽转身”?
改造为WiFi站点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方式之一。自2011年以来,上海电信对市中心500多部公用电话亭完成了WiFi热点覆盖,信号覆盖范围是以公话亭为中心半径50米左右的区域内。用户经过简单认证后,即可通过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终端上网。“我们的目标是将公话亭打造成综合信息服务亭,给予公话亭更多功能服务项目。”上海电信负责人说。
北京、西安也表示希望扩大电话亭的综合信息便民服务功能。目前,北京无人值守公话中有15000部可以使用“公交一卡通”付费,在首都机场和北京南站安装的800余部大屏幕多媒体信息机上,可限时免费拨打市话、上网;在北京银行安装了具备支付功能的话机,可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
“之前建设公共电话亭就铺设了很多线路,投入很多资金,如果直接把这些拆除后废弃不用,的确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任一平说。